今日發佈的澳門施政報告,在養老方面的諸多舉措令人振奮,充分體現特區政府對長者群體的深切關懷,也為澳門養老事業的未來發展勾勒出清晰藍圖。
施政報告中的養老政策,是提升長者福祉的有力保障。在經濟層面,養老金調升至每月 3900 澳門元、敬老金調升至每年 10000 澳門元,無疑為長者的生活提供了更堅實的物質基礎,讓他們能更從容地應對生活開支,享受安穩的晚年。殘疾津貼、失業津貼等同步調升,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保障體系,確保各類弱勢長者群體都能得到妥善照顧,感受到社會的溫情。
在服務供給上,政府的規劃全面且細緻。計劃開展獨居和兩老家庭長者普查及登記,搭建專門資料庫,這一舉措猶如為長者生活安全保駕護航。借助智慧科技,平安通呼援服務的拓展,能讓獨居長者遇險時迅速獲得幫助,子女也能更加安心。在養老體系建設上,居家養老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 “三駕馬車” 齊驅並進,2025 年啓動的下一階段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,更是從長遠角度為長者生活品質的提升做出全面謀劃。
然而,面對澳門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,養老工作仍有可提升的空間。在養老服務專業化方面,建議政府加強與高校、專業機構合作,開設更多針對養老護理、老年醫學等領域的專業課程,培養本土養老服務人才。同時,引入海外先進養老服務理念和管理經驗,提升整體服務水平。
養老設施的佈局也需進一步優化。在社區層面,增加社區養老活動中心的數量,尤其在人口密集的舊城區,合理規劃資源,打造集休閒、娛樂、醫療保健為一體的多功能活動中心。在新建住宅區,將養老配套設施納入規劃標準,如建設無障礙通道、老年專用健身設施等,方便長者生活。
精神文化生活對於長者同樣至關重要。政府可鼓勵社區、志願團體定期組織文藝演出、書畫展、手工藝活動等,豐富長者精神世界。搭建長者社交平台,如在社區活動中心設立興趣小組,促進長者之間的交流,緩解其孤獨感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時間銀行” 模式在養老服務領域展現出了獨特優勢,十分適合引入澳門。“時間銀行” 將儲蓄和激勵機制融入養老服務,鼓勵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服務,服務時長可轉化為積分儲存,以便日後自己需要幫助時支取。近年來內地積極探索這一模式,已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澳門養老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、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。施政報告已為養老事業指明方向,期待各方攜手,落實各項政策,完善養老體系。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支持下,澳門能成功打造一個充滿關愛、高品質的養老環境,真正實現 “老有所養、老有所屬、老有所為” 的美好願景。
澳門社會保障協會 副理事長 周王安